陈燕贞创办的“FINDER”品牌。新华社记者李琳海摄
新华社杭州12月6日电(记者李琳海、殷晓圣)“义乌之外有中国,中国之外有世界,只有借助太平洋大西洋的风,鸡毛才能飞上天!”这是陈燕贞最爱看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中的一句台词。
37岁的陈燕贞来自浙江义乌,这是一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我是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妈妈是第一批义乌商人,当时挑着扁担在马路边做自行车配件生意。”陈燕贞说,那时感觉生意人没有什么见识,做生意也很保守。
从扁担交货、摊位买卖到线上交易,这个80后姑娘成为义乌市场发展的见证者。
“当年义乌的外国客商很少,我的第一位客人来自巴基斯坦。”陈燕贞说,初入商海,她既不懂经商之道,也不懂外语,见到外商就紧张。年,没读过多少书的她找了一位肯尼亚外教,恶补了三个月的英语。
随着朋友圈越来越大,陈燕贞在每个店面都会放上一个地球仪。如今,她的品牌五金工具销往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地跨非洲、中东、南美和欧洲,年销售额超过万元。
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足、壮大,源于她的品牌意识。“想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建自己的品牌。”陈燕贞说。
年,陈燕贞给自己的五金创立了品牌,名为“FINDER(发现者)”,她说自己就是个爱探索的人。
“买卖全球”正成为义乌市场的现实。年前三季度,义乌外贸进出口总值.1亿元,同比增长10.8%。义乌计划在年初步建成全球日用消费品进入中国的桥头堡,形成“买全球、卖全球”的全方位贸易格局。
楼仲平向记者展示可食用的吸管。新华社记者李琳海摄
对义乌人楼仲平来说,设计研发,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20世纪90年代,楼仲平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踩着破旧的三轮车,将生产好的吸管拉到家人开的店里去卖,这种“前店后厂”的模式是当时很多义乌商人的营生手段。虽然辛苦,但薄利多销,利润仍算可观。
年以后,楼仲平发现每年外国客户都要压价,否则就拿不到订单。“规模越做越大,利润却越做越薄,陷入恶性循环。”他说,被压价的遭遇成为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研发创新的动力。
此后,楼仲平的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尤其是近5年,每年研发投入0万元,占企业年产值6%以上。20年来,楼仲平共申请多项专利,主导制定了8项标准,其中包含5项国标,1项ISO国际标准。
“双童”从早期单纯复制生产塑料吸管,到自主研发生产PLA生物质可降解吸管、淀粉材质的吸管,再到制定国际标准,一步步成为全球吸管行业的领导者。
楼仲平公司吸管博物馆内展示的吸管。新华社记者李琳海摄
双童的转型,也成为“义乌制造”向“义乌智造”转变的缩影。
“如果说20年前义乌的发展模式可以复制,如今义乌新的发展模式绝对是不能复制的,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让义乌经济发展充满后劲,很多‘无形手’在操控整个市场。”楼仲平说。
对于商人王晋围来说,义乌人“鸡毛换糖”的吃苦精神是他立于商海的定海神针。
43岁的王晋围是浙江天派针织有限公司的董事长,10年前,王晋围从国外引进了10台二手设备生产无缝内衣。10年后,公司资产超过6亿元,成为CK、维密等公司在中国的主要供应商。
王晋围回忆,创业初期他用衣服把不到一岁大的儿子绑在身后,每天骑着摩托车送货。有一次太累了,几乎是闭着眼睛骑车到家,他现在想起这件事仍感到后怕。
“义乌人的吃苦精神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勤劳、不怕苦、有斗志是老一辈商人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王晋围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