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内衣 >> 内衣介绍 >> 正文 >> 正文

下足绣花功夫作好锦绣文章金台资讯

来源:内衣 时间:2023/1/12
白癜风应该怎么样治疗 http://m.39.net/pf/a_4554232.html

“四谢共产党,住房把你想,以前住的茅草屋,现在砖瓦新楼房……”远远地,湄潭县田家沟农民自编自演的《十谢共产党》花灯戏歌声就传了过来。

新春走基层,贵州农村气象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万人搬出大山……摘掉贫困帽子、实现“千年之变”的贵州,笑语欢歌洋溢山乡,感恩奋进激荡人心。

以“绣花功夫”作“锦绣文章”,贵州大力弘扬新时代贵州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的生活,正在新的奋斗中铺展。

民生“31”:

政策红利暖进心窝

“大家看,这是海雀村的乡亲们做的背带,漂亮吧?想买的请私信我……”1月30日,吃过晚饭,赫章县海雀村主任助理朱跃花和两个妹妹开始直播带货,不到10分钟就吸引了上百人围观。

大学毕业后,朱跃花回到了家乡海雀村,担任主任助理。最近又建起电商平台,帮助村民销售民族服饰。

“能够上高中读大学,多亏了脱贫攻坚好政策。”回忆往事,朱跃花的眼里泛着泪光。

曾经,因为家庭贫困,朱跃花想辍学打工。但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朱跃花得到一系列政策扶持,顺利读完高中,成为海雀村第一个女大学生。

“现在我们家已经脱贫,但是脱贫不脱政策,两个妹妹都享受到国家教育扶贫政策的扶持。”朱跃花说。

昔日“三个人只有一个碗”的海雀村,如今正昂首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在国家教育扶贫政策的扶持下,村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村已走出20多个大学生。新建了村级卫生室,全村49户贫困户%参加医保,长期慢性病户全部有家庭医生签约上门服务。昔日风吹就倒的杈杈房变成了“博物馆”,全体村民住进了青瓦白墙穿斗枋的特色民居。通过实施安全饮水项目,全村群众都吃上了安全水、放心水。

聚焦教育、医疗、住房和农村饮水安全“31”保障,放眼黔贵大地,处处都有暖进心窝的“海雀故事”。

从“上学难”到“上好学”——贵州持续多年压缩6%的行政经费用于教育扶贫,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出台《控辍保学劝返复学工作指南二十条》,基本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动态清零。

从“茅草房”到“砖瓦房”——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全省累计实施约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万户住房安全得到全覆盖保障。

从“饮水难”到“喝好水”——“十三五”期间,全省解决.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其中贫困人口.3万人,现行国家标准下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

从“看病难”到“云就医”——基本完成行政村卫生室建设和合格村医配备,远程医疗服务总量突破60万例次,持续破解群众看病远看病难问题。

补短板、强弱项,各级干部一锤接着一锤敲,对教育、医疗、住房和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进行常态化监测,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问题动态清零。

令狐毕媛是桐梓县海校街道小坝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家墙上,“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等政策落实情况的“明白卡”一目了然。海校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元秋说:“脱贫不脱政策,我们为街道的脱贫户都制作了‘31’保障‘明白卡’,展示保障措施、脱贫成效,也帮助我们接受监督和检验。”

易地扶贫搬迁:

“五个体系”写好后半篇文章

1月28日,走进纳雍县利园街道蟠龙社区雨梦内衣制衣厂的扶贫车间,伍梅和工友们正在忙碌。“我是车间组长。”伍梅自豪地说。

伍梅一家是年2月初搬进县城利园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8月中旬,她应聘到社区制衣扶贫车间上班,第一个月拿到元工资,第三个月便突破了元。很快伍梅凭勤奋和娴熟的技艺,被提拔为车间组长,固定工资每月元。

在纳雍,通过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许多群众像伍梅一样,在扶贫车间等就地就近就业,同时通过组织劳务输出,全面拓宽就业渠道。全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就业人,实现了有劳动力家庭每户至少1人就业。

“易”出广厦万千,“扶”出火红日子。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脱贫攻坚“头号工程”,4年时间,从乌蒙山脉到武陵山区,从麻山瑶山到滇黔桂石漠化区,一场壮阔大迁徙,改变了万人的命运,一步跨千年。

如何让这万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更考验“绣花功夫”的精细和智慧。

为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年2月,贵州又作出了长远性制度性安排,即建好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确保满足搬迁户子女入学需求,确保每个安置点有1个卫生服务机构,确保有劳动力家庭1人以上稳定就业。

冬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乌蒙大地。纳雍县珙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搬迁户杨春学正在治疗“老寒腿”,“每天可以过来免费用中药泡脚,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珙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8月投入使用,设有全科诊室、妇科、儿科、中医馆等基础科室,切实解决了当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医疗保障问题。

如今,全省个集中安置区,已实现社区服务功能%覆盖,全部开通了多彩贵州“广电云”信号;搬迁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率达%。

随机入户调查结果显示,搬迁群众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住房满意度、就业脱贫措施满意度都在97%以上。

高效农业:

产业振兴撑起贵州山珍香飘四方

1月31日,暖阳融融。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村后山上的桑树基地里,村党总支书记杨建平与产业带头人吴启科正在讨论新一年的打算。

这片亩的石旮旯地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初见成效。建成平方米的小蚕养殖房、平方米的蚕丝手工坊和蚕丝被加工厂,基本形成集桑树种植、蚕养殖、抽丝、加工、成品包装、展示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带动51户农户走上产业路。“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我们有信心建设好新农村,把日子越过越好。”杨建平说,鲤鱼村将结合乡村旅游、民族文化、生态治理持续优化产业,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经济和林特产业,把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基础打得更坚实。

距鲤鱼村不远的楼纳村,“新年新打算”同样充满热度。

2月1日,记者在村里看到,集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楼纳田园综合体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这个项目建成后,我们村又要向前迈出一大步。”村支书黄定品正在项目基地上查看工程进度,他兴奋地说:“我们有底气向党中央汇报,楼纳人民生活好!布依人家好花红!”

贵州立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等,把加快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汇聚起强农兴农的磅礴力量。

全省建设个以上配有信息自动采集设备的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险冷链设施,为贵州的绿色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提供有力支撑,普定韭黄、纳雍红樱桃、遵义鲜竹笋、威宁“三白”等山珍鲜货直达北上广、远销东南亚。

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城市和对口帮扶城市累计建成个贵州绿色农产品省外分销中心,六盘水、毕节等6个城市纳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二级供应中心,省内57个农产品生产主体获得粤港澳大湾区“直供基地”认证。市场拓展如火疾,黔货出山如潮涌,“滚山鸡”飞进大湾区,“跑山牛”跑进长三角,贵州茶销售额同比增长70%,食用菌销售额同比增长65%……

通过精深加工,一颗颗刺梨果变成刺柠吉饮料,一个个小辣椒变成瓶装辣酱,一篮篮百香果变成休闲小吃。年1月至7月,贵州省推动农产品销售金额达.3亿元,货物逾万吨。

辣椒产加销全国第一;食用菌生产量跻身全国第一梯队省份;茶叶、蓝莓、李子、刺梨的种植面积全国第一;黔茶、黔药、“老干妈”……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正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让贵州山珍享誉国内外。

黔货“触电”:

小农户“乘云”融入大市场

临近春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家家户户正忙着准备过节,但母先才还顾不上。

“这批40个盬子3天后发货,注意收货哦。”1月31日,坐在土陶体验馆的电动拉坯机前,母先才用沾满白泥的手不断发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