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今年的端午节恰逢高考,因此这个端午节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两天,安徽六安的一些陪读家长们纷纷聚集起来包粽子。因为粽谐音“中”,家长们希望孩子吃了粽子,能够顺利完成高考。图为一群陪读家长在包粽子。关于粽子的来历,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图为陪读家长在包粽子。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而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此时已有“蜜饯粽”。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图为家长用蜜枣做馅。如今的粽子,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高考作为人生一个关键转折点,为人父母都知道它的重要性,所以很多父母每年花上3~4万元开销也要为孩子来搏一搏。在六安一些地方,“陪读大军”中一般妈妈相对较多,她们一般清晨五点起床为孩子忙碌,做早餐、买菜、做中餐,送餐……图为陪读家长在包粽子。在当地有很多习俗,比如过去每当送考这天,大客车送考,女生必须坐在第一辆车,否则男生会将大家“难住”。如果年份巧的话,属马的学生必须乘坐第一辆车,不巧的话第一辆车的司机必须属马,这样才能“马到成功”。图为当地街头的超市名称为“”,也寄托了对考生的美好愿望。在吃的方面,也有很多习俗,比如包粽子给孩子们吃,此举寓意为孩子们考高中(粽)状元。吃提子,意喻金榜题名。图为包粽子现场挂着“金榜题名,马到成功”字样的条幅。除此之外,这里还有考生穿红色的内衣,家长穿旗袍,意喻鸿运当头、旗开得胜等等习俗。尽管高考最终需要个人的努力侧能获得良好成绩,但家长的美好愿望,依然能够让人接受,久而久之,这也成了一种考试文化。图为当地高考前,小摊上销售各种红色内衣,上面印着马和“心想事成”的字样。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还有家长为孩子祈福。对这些习俗你怎么看?你有经历过吗?图为备战高考的学子在午休。(江雨摄影)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