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内衣 >> 内衣市场 >> 正文 >> 正文

广州首条商业步行街从客商云集到冷清内衣街

来源:内衣 时间:2023/2/2

上世纪90年代的广州,在一条长米,宽不过7米的“巷仔”,路两旁的店铺塞满牛仔裤T裇衫,中间是用铁丝隔开的密密麻麻的“车仔档”。街上一辆辆推车“咣咣”飞奔而过,不同肤色的商人摩肩接踵,或浓或淡的香水味扑鼻而来,“hello”“平点啦”的声音此起彼伏,忙碌的店员与老板胸前鼓鼓的腰包交相辉映,不时传来指责别人“打尖”(插队)的埋怨声和买到靓嘢的欢笑声。这里就是中国第一条经营服装的个体户集贸市场——高第街。

1

说起高第街,这里有一段古。相传古时候这条街一个大财主貌美如花的女儿与一个姓高的小弟偷偷拍拖,财主家的一个佣人看着不爽,阴阳怪气地向财主告密。财主一听怒火中烧,于是棒打鸳鸯。无奈财主千金与靓仔高弟爱得那么深沉,他们在一个月黑风高夜私奔而去。后来他们在外面发达了回到这里,此时财主已经家道中落,于是他们买下整条街。高弟从此声名远扬,城里城外都知道这条街里住了个高弟,就把这街叫做“高弟街”。若干年后,一个穷酸秀才路过此地,认为高弟街这个名字太俗,沉吟片刻,把“弟”字改为“第”,取高中科举、高家府第之意。不得不说这秀才的文才令我辈甘拜下风,没考上状元那是皇帝的巨大损失。他这么一改,名字一下变得高大上了,于是高第街的名字流传至今。

地铁6号线北京路站下车,从A出口出来,穿过一条马路就是车水马龙的北京路,往前走米左转,就是一个上书“高第街”的牌坊,里面就是高第街了。

据考证,高第街在宋代已经存在,唐代丞相、诗人张九龄的后裔张之颐从粤北曲江迁居于此。几百年来这里鞋店、绸缎行、药铺,杂货铺林立,清代以经营鞋帽布匹及“苏杭杂货”著名,随后经营成衣、洋服,但凡婚姻嫁娶用品在这里都能买齐。

清末开辟马路以后,这条街就规定不准通行汽车,因此有人把它当成广州第一条商业步行街。民国时期文房四宝名店三多轩、丝绸布匹名店九同章皆出于此。

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店铺合并搬迁,高第街风光不再,变得冷清。

2

年10月,一块名为“高第街工业品市场”的牌匾在高第街牌坊上挂起,沉寂已久的商业老街又重新热闹,开启了高光时刻。当时的第一批档主,大部分是本街居民,都是待业青年,成了改革开放后广州第一代个体户。他们用竹架、铁架搭起简易的摊档,后来街心也开起一排排小小的“车仔档”,最多的时候档口上千家。主要经营当时最新潮的服装、鞋帽、小百货,把全国乃至中东、非洲等地的服装贩子都吸引了过来,一时之间“倒爷”堵街,货如轮转。“没到过高第街就等于没到过广州”,很多人一下火车,纷纷打听高第街怎么走。北京秀水街、上海城隍庙、武汉汉正街都是高第街的小弟弟,通过学习模仿发展起来的。

在拥挤不堪的街道上,不时地会看到不同肤色的“国际倒爷”,一进店铺就热情地高喊“myfriend”,有时甚至会用粤语娴熟地问“几钱”、“平点啦”。

年前后是高第街的黄金时代,一天客流量高达20万人次,不要说大档口,马路中间一两平方的“车仔档”也造就了无数万元户,从高第街走出的百万富翁数不胜数。

年过半百的林姨说起当年在高第街的“淘宝”经历,情绪颇为激动。那时候高第街的喇叭裤是她的最爱,转几趟车都要赶来高第街,短短几百米街道可以逛一天,还不忘给家人买的确良外套,因为只有这里买才最时髦。

相比爱逛街的林姨,娥姐最大的愿望就是在这里拥有一间自己的店铺。那时候铺位紧缺,好不容易空出一个位置,就有很多人争破头,在高第街开铺很牛逼,倍有面,那里承载着她一个时代的梦想。

3

年1月白马服装市场开业对于高第街是个转折点,当时很多商户都聚集过去。房地产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商业广场建成,这些体量巨大、环境更舒适的广场吸引了更多顾客,高第街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随着广州火车站流花、红棉、天马等服装批发市场的纷纷建成,年前后,高第街大批老铺主卷铺盖去广州火车站商圈,而沙河、十三行等后起之秀的迎面夹击,使高第街被彻底抛弃,逐渐出现了铺位空置招租的情况。

90年代末来高第街做生意的潮汕人吴老板亲身经历了高第街从第一条个体户街到内衣一条街的转变,他满脑子都是文胸型号和内裤尺码。面对讨价还价的顾客,他颇有些无奈,以前哪有他们挑肥拣瘦的份。一个上午只卖了三套丝袜、两条内裤、一个文胸,吴老板感到生意难做。

既是档主又是房东的丽姐同样感到如此,她在高第街有一栋4层楼的房子,60多平方的首层作为商铺,楼上都是仓库。以前要请20几个工人,现在两三个工人就够了。电商网络的冲击,加上现在这情况,生意更加不易,很多人都撑不下去了。10多年前就传出要拆迁的消息,使得这里更加没有人气。

如今从北京路转入高第街,很多店铺都关着门,零零星星的路人鲜有进入店里选购货物的,看起来就是一条极为普通的内街,谁也不会想到当年是那样的风光。

高第街从执国内商业街牛耳的辉煌,到大批档主转战火车站附近商圈,再到陷入拆迁风波的十年拉锯战,到近年来遭遇电商网购的辗压,这条街的脉搏跳动始终与时代同频。如今整整四十年过去了,它终于安静了,而这也同样是时代的选择。面对它的日渐衰落,如何振兴这条千年岭南商业名街,各位小伙伴,你有什么“计仔”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