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朴素——宋代内衣
受理学的影响与制约,宋代人们的美学观点相应也发生变化,整个社会的舆论主张服饰不应过分奢华,而应该崇尚简朴。由此,宋代衣冠服饰总的说来比较拘谨和保守,式样变化不大,色彩也不如以前那么鲜艳,总势趋于平和淡雅、简朴素洁,女性服饰特点趋向窄、瘦,在这种服饰状态下,此时的内衣必然趋于短而窄。
宋代的内衣在名称上依然承袭了唐代的习惯,典型的代表依然是“抹胸”和“裹肚”,但是在形制上却是大不相同,系带重新成为内衣的主宰。
清末徐坷所作《清稗类钞.十三册服饰类》日:“抹胸,胸间小衣也。名袜腹,又名袜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之内侵者,俗谓之兜肚。”(注释7)可见抹胸其实就是现在的肚兜,又叫兜肚、兜兜、缚肚、帕腹宋代的抹胸由腹部的长方形和胸乳部的三角形构成,上端及腰际束带,材质为素绢)。
“裹肚”是在宋时的另外一种贴身内衣,与抹胸形制是极其一致,因其不覆盖后背,仅仅覆于胸腹部而得名,二者的差异在于抹胸比裹肚更加短小。
“按胸”与“裹肚”为清代“肚兜”的流行奠定了基础。
个性、奔放——元代内衣
辽、金、元时期是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政权统治。由于游牧民族入侵中原,促使中华服饰文化胡汉合流,使中华传统服式逐渐向结构的简化和功能的合理方面改进。由此这一时期的内衣比较富有异域情调,在名称与形制上除了沿袭前代的“抹胸”以外,还出现了富有特色的“汗塌”、“合欢襟”。
“抹胸”崇尚简洁
辽代的女性“抹胸”非常简洁,仅用一横幅布帛,裹于胸部:契丹女子大胆得将“抹胸”作为“女雕”(女子相扑运动员之称)的比赛服装。
“汗塌”、“汗替”
“汗塌”也称“汗替”,是元代很多地方男女老少都穿用的内衣,其实就是汗衫,顾名思义,其功能就是用来吸汗。“汗塌”、“汗替”的称谓在暗示功能的同时也隐喻着元代的游牧民族勇猛强悍的个性特征。
“合欢襟”
“合欢襟”是元代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内衣,在胸前用一排密密排列的“盘花扣”扣合,后背用交叉的两根带子相连,并有带子垂下,用作收紧之用。合欢襟的面料用织锦的居多,图案为四方连续。这种内衣具有明显的异域风情。从以上几种内衣的形制可以看出,元代内衣更加重视功能性、实用性,而不是过于注重装饰形式。
多元发展——明代内衣
明代是我国市民气息最浓厚的一个朝代,明代的服饰文化也到了一个比较发达的水平,明代内衣的发展已经到了鼎盛时期。人们开始追求内衣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在形制的基础之上追求绚丽的色彩和纹饰,作为身体包装最内在的内衣“充当了对禁欲主义反叛的符号。以“露”来表达对身体神秘性的抗争,在中华服饰文化中提现对理学禁欲主义冲击的一大表征。
明代典型的内衣是“主腰”。
主腰
主腰是明代对束身内衣的一种称呼。主腰的繁简程度和形制不一,有的类似于抹胸,仅仅一方布帛,以带缚于胸间,并加以刺绣;还有一种主腰,围在妇女胸前后背,露出肩臂及胸上部,以纽扣扣之或用横带束之;称之为“主腰”的贴身内衣,外形与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档,裆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
可见,主腰的样式是很多样的,这时已经越来越接近“肚兜”的形式。
成熟发展-清代内衣
清朝是满族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资格很老的民族之一,有着悠久民族文化传统。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鉴于形势,颁令在服饰发型等生活风习上的“十从十不从”,其中的“男从女不从”使清代妇女服饰仍然保持了很多的明代特点。从总体上看,清代的服饰,当是在满族服饰基础上兼收并蓄汉服的优秀传统后,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衣冠服饰。
此时,女性的内衣有了成熟的发展,是对前代传统内衣的传承和完善,清代完成了中国传统内衣形式“肚兜的定型。
肚兜
中国最传统的女性内衣“肚兜”在清代基本定型,在形制、色彩、图形上都已经非常完善,保存下来的实物也比较多。“肚兜又称“兜肚”,很明显是从功能和身体部位两方面来命名的,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系束肚兜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及带,富贵之家也有用金链、银链、铜链等,也有的用红色丝绢。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且一般饰以有各类精美的刺绣。
至清末,人们渐渐从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肚兜”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尺寸大小随意自由:纹饰的内容更加广阔:功能性与装饰性同行并进:技艺更加繁复精美等,使“肚兜”更具魅力和文化价值。
至民国时期,中华内衣已经逐渐接纳西方内衣文化中“修形塑身”的观念,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