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8点半站台,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转发。
若是要问表弟最想撕毁的照片是哪张,他一定会选择2岁时,他扎着两个“小啾啾”,穿着公主裙的照片。
大家回家翻翻老照片,应该还会找出不少同款,可能几乎都是“男扮女装”。这是母亲的一点小心思,那时候,大人认为“孩子小,男女不分,没关系。”
现在,幼儿性别启蒙开始得特别早,家长们非常不愿意发生“性别错位”的情况,所以“男女有别”这件事抓得特别紧。
科技进步,思想文化的洪流交汇汹涌,年轻人的开放度和接受度被文化冲击强势拓宽。
常言道:“自媒体之后,雌雄同体;美颜之下,男女不分”。看得多了,一些并不寻常的事,似乎也就不再那么奇怪。
尤其是在强调区别又倡导理解的观念下,国外某大学开始举办“性别交换日”。“金刚名媛”的照片迅速走红,“辣眼睛”的程度也非同小可。
01“性别交换日”
“性别交换日”是一场以“跨性别理解”为主旋律的“特别教育日”。活动当天,男生和女生需要穿着异性的服饰到学校上学,完成一天的体验活动。
女生穿着男生的衣服,还挺正常。现在“中性风”盛行,视觉上并没有太大差异。
当男生们穿上超短裙,化上妖艳的大浓妆,脚踩细高跟凉鞋,顾盼生姿的时候,我整个人就不好了。
视觉冲击力太强,美感顿失。霎时,我只想借来法海的金钵,大喊一声:“妖怪,喊你的名字,你敢答应吗?”
原本一场带着“行为艺术”的沉浸式教育活动,画风逐渐走偏。国外学生和家长们不仅乐在其中,还将这个日子变成了一场“异装狂欢”。
活动从偶然的一次,变成了空闲的星期就会举办。
“胡茬名媛”、“肌肉贵妇”和“金刚芭比”之间拉开了竞争,男生们争相成为“派对女王”,入戏太深。
无独有偶,日本的一所高中也曾举办过“性别互换日”,学校要求全体男生穿上校裙到学校上课。由于发挥空间较小,看起来并没那么扎眼。
02交换即理解?
讲真,男女生交换衣服能理解到彼此什么呢?
在这场毫无美感可言的教育活动中,除了突破界限的窥探欲得到了满足,以及肆无忌惮的恶搞,剩下的多是男生们尽最大想象力塑造的“魅力女性”形象,可谓一言难尽。
上一个让我产生这种不适感的当属大名鼎鼎的“如花”。可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本就是恶搞和无厘头,而非教育。
女生换上宽大的衣服,不能感受男生驯服一条内裤的艰辛;男生穿上内衣,也无法感知“两座大山”沉重的压迫。
生理上的理解尚不能达成,又何况心理上的共情?
就算是同性别,也不见得能互相理解。
留守山区,在田间奔跑长大的女孩,能理解穿着艾莎公主裙,在迪士尼跟米奇老鼠合影的女孩吗?
脚穿AJ,收集各种球星卡的男生,如何理解周末节假日,就要去菜市场帮父母卖鱼的男孩呢?
男女之分是人类繁衍的杰作。就算消灭差异,统一性别,思想上就可以共通了吗?
手上沾满机油的汽车维修工不能理解按照“”工作,日夜敲击代码的程序员;凌晨3点起床准备食材的小吃店老板搞不懂半夜聊天,就能日入斗金的网络带货主播。
生理区别之外,影响我们的是社会阶级和社会分工。性别差异的影响远不及投胎技术差异之影响。
03理解之下,是接纳
生活与戏剧中,常常听到的台词是:“你怎么就不能理解我?”
在这句话中,大家确实要的是理解吗?
诸葛亮与司马懿相互理解,却是一生宿敌,这份理解的后面是争斗;情场“海王”看穿女人之心,把女生玩弄鼓掌之间,这份理解的后面是利用;保健品公司理解中老年朋友对健康的期盼,可这后面是利欲熏心。
理解有了,可后面的手段是我们想要的吗?由此可见,大家呼吁的理解更多是指包容和接纳。
男人回家倒头就睡,身上的泥土弄脏了今天刚打扫完的房间,女人理解他的艰辛,没有吵闹和责怪;女人勤俭持家,用心经营整个家庭,男人理解女人的不易,告诉她,“你也可以继续貌美如花。”
共情之下,多一分包容,跟性别无关。在我看来,理解,是我们心理需求中的一个“用词不当”。
04一点感想
外国教育的脑洞开得有点大,国外大学的“性别交换日”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反串派对”,女生是这场狂欢的配角,男生则过于抢眼。就像宋小宝的经典角色“咖妃”,搞笑有余,教育不足。
不知道家长们会怎么看,并不是每个父母都像伊能静那样可以与“女装”的儿子同框合影。
这种教育在国内可能不太行得通。反诈主播才刚刚直播“女装大佬”卸妆,提醒大家不要受骗;“吃个桃桃”的账号被全网封号,当下教育提倡男生应该有“阳刚之气”。
不论是教育理念,或是文化思想,还是应该多走“阳光之道”。“阴气”过重,“妖气”太盛,容易走偏了道。
我是8点半站台,正儿八经说考研,茶余饭后聊教育新鲜事,有点意思!
推荐阅读:
大四的学生可以活得多将就?这些匪夷所思的物品,承包了我的笑点
3所重点大学的学生联合搞事情,抄袭论文一字不改,大学已回应
初中生人在学校却心系任务,妈妈每天帮忙登录游戏拿奖励,引热议
女大学生自认貌美如花,与贫困家境格格不入,强拉父母做亲子鉴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