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裾的深衣
如果问最能代表古代汉族传统服饰的服装是哪一件,深衣可谓当之无愧。深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它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因“被体深邃”而得名深衣,在春秋战国时期很流行。深衣改变了上衣和下裳分开的形式,将上衣下裳连为一体,成为连体衣,但它和现在的连体衣可不是一回事儿。比如,深衣虽是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但却是分开裁剪再缝合起来的,表达了对祖先“上衣下裳”的尊重。深衣的上衣用4块面料缝合,象征着四季轮回;下裳裁成了12片,象征着一年的12个月。
《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衣指上衣,裳指下衣。衣裳楚楚指服装整齐漂亮,“衣冠楚楚”便是由此而来,亦是用来形容穿戴整齐、漂亮。同义的有“衣冠济楚”“衣冠齐楚”,反义的有“衣衫褴褛”“不修边幅”。领方形似矩,两者合起来就是“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深衣上就有所体现。深衣的背后还有一条缝贯穿上下,垂直如绳,警示穿深衣之人要像绳子一样正直。
深衣的前襟要接长一段,穿着时绕到背后,裹缠在身上就形成了“曲裾”,因此深衣又被称作“曲裾深衣”。
[图片]汉代的曲裾深衣(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这种裁剪缝缀方式被称为“续衽(rèn)钩边”,“衽”就是“衣襟”的意思,也就是衣服的“前片”,而“襟”字出现在“襟怀磊落”“胸襟”等成语中,用来比喻人的胸怀,就是缘于服饰。在《论语·宪问》中有云:“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是孔子在感叹:若无管仲,中原汉人就要和少数民族一样披发并且左扣衣襟了。这句话也说明了在古代,汉族人的穿衣习惯是“右衽”(左边衣襟盖住右边),少数民族则为“左衽”。
穿曲裾深衣的战国男子(河北平山中山国遗址出土人形铜灯)
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衣纯以素。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清·黄宗羲《深衣考》意思是说,古人重孝,他们的孝心还体现在衣服的颜色上。如果父母、祖父母都健在,深衣就镶带花纹的边;父母健在就镶青边。如果是孤儿,深衣就镶白边。镶边是在袖口、衣襟的侧边和裳的下边,镶边宽各一寸半。
直裾的深衣——襜褕
汉代时,人们的内衣渐趋完善,特别是裤子的发展使得深衣的曲裾成了鸡肋,所以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襜褕便应运而生了。襜褕其实也是深衣类服装,只不过不再紧紧裹在身上,而是样式宽松的直裾之服。直裾是指衣襟相交至左胸后,垂直而下,直至下摆,不需缠裹。从为数不多的史籍记载来看,直到西汉时,穿襜褕的多为女子,男子穿则被看作失礼。比如汉武帝时的武安侯便是因为在朝会上穿襜褕而丢了爵位。
襜褕(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在民间已经很流行了,但当时的襜褕还是没有占据主流地位。不过《东观汉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与更始皇帝刘玄正式决裂,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统一战争,而在此期间,原本在刘玄麾下的将领耿纯见刘玄大势已去,便率领部下两千余人投奔刘秀。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归顺过程中,耿纯及两千部众穿的都是襜褕。可见,在东汉初年,襜褕在官场中已经流行开来,在后来甚至取代了传统的朝服。
《东观汉记》原名《汉记》,是最早的东汉史书,后人之所以称其为《东观汉记》,主要因为这本书撰于皇家藏书处的“东观”。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150.html